理财“上瘾”、变卖家当……2020年旅企都靠什么回血?

商配企业网

上市旅企正陆续交出2020年财报,这一份充满疫情基因的“最特殊”年报里,大幅亏损是主旋律,而企业的挣扎、自救、转型,以及行业变化变革,亦隐藏其中,或显露其外。

经历了国庆“黄金周”的报复性旅游热潮,以及冬季疫情导致“就地过年”的短暂低迷,旅游市场在大起大落中迎来新一轮回暖信号,是为幸事,而前路何往?

过往一年,皆为序章。执惠在年报季推出“惠读财报”系列策划,探寻2020年旅企“成绩单”中的重要烙印或印记,析企业,窥行业,以期拼画出后疫情时代的旅游行业众生相,知过往,明趋势。

第二篇,我们梳理了30家上市旅企的财报,还原亏损之年各家止损、自救的“回血术”。

从如临深渊到缓慢复苏,2020年疫情黑天鹅下,旅游企业们战战兢兢地熬过了最艰难的一年。

如今又到了交“成绩单”的时刻。

亏损,自不必说。

已披露2020年度报告/业绩预告的旅企中,净利润亏损的企业数量过半。诸如华天酒店、大东海A等,净利润降幅甚至高达-1121.83%、-1628.69%。

为了对冲疫情对业绩的影响、获取更多现金流“血液”,不少旅企自2020年上半年起,便使出浑身解数展开自救。

西安旅游是“回血术”最多的旅企之一,不仅“沉迷”理财产品,还开起了生活馆、卖生鲜、卖咖啡,甚至直播卖苹果。

更多旅企选择抛售资产或转让股权——港中旅忍痛舍弃少林寺、华侨城接连甩卖地产项目、万达酒店清空海外资产。至于地方老牌旅企,三特索道剥离多个景区子公司,桂林旅游、华天酒店等对亏损项目进行破产清算或司法拍卖……

“卖卖卖”的表象之下,与其说是解2020年之困,不如说旅企们正在加速破解一直以来的困局。

剥离不良资产、优化业务结构、加速战略转型,旅企们的“回血术”各有深意。如今来看,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?“卖卖卖”能解决旅企所有的焦虑吗?

理财、卖菜、卖家当…

西安旅游的“中年危机”

卖资产、卖家当、玩理财、卖咖啡、卖生鲜、卖水果……上市旅企中,西安旅游算是一个“不务正业”的典型。

2020年,在行业普遍亏损的背景下,西安旅游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:

全年归母净利为3757.63万元,同比增幅高达224.42%。不仅成功扭亏,而且是目前已披露年报的20多家旅企中,为数不多的盈利公司,也是净利润增幅最高的公司。

而另一组数据,昭示着这份成绩单背后的隐忧:

2020年,西安旅游扣非净利润亏损1.02亿元。这也其自2013年以来,在这项财务指标上连续第8年亏损,亏损金额首次破亿,同比降幅扩大至118.88%。

图片截取自东方财富网

旅游主业短期内扭亏无望,西安旅游将希望寄托在资产出售与理财收益中。

年报数据显示,2020年西安旅游的非主营业务中,投资收益金额高达1.81亿元,增幅974.02%,占利润总额537.33%。其中包括转让渭水园100%股权、整体租赁上林宫酒店等存量资产的处置收益,也包括近3000万元的理财收益。

综合公开信息来看,今年过后,西安旅游的这套“回血术”还将继续沿用:

2020年11月,拟挂牌出售原公司总部(西安旅游大厦)七层房产及辅助资产,资产估值约1820万元,并预计于2021年完成交易;

2021年3月,拟使用合计不超过6亿元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,同月,获得1216.43万元理财产品收益;

2021年4月,拟安排9000万元购买理财产品……

西安旅游购买理财和转让资产的脚步正在加速,而疫情只是催化剂。自1992年“西安旅游服务集团”正式组建算起,30岁的“中年危机”正在向西安旅游逼近,转型焦虑也日渐凸显。

显而易见的是,组建近30年来,西安旅游的传统业务模式已相对固化。

西安旅游以旅行社和酒店业为主营业务,旅行社业务营收常年占总营收90%以上。但随着在线旅游市场竞争加剧,以及非标住宿崛起“搅局”,旅行社利润空间摊薄,酒店业务规模也难以做大。而西安旅游的总营收,自2011年起便逐渐止步不前,近10年来徘徊在7亿元左右。

西安旅游不是没有想过转型。

自2016年起,其曾先后两次尝试与传媒类企业重组,似乎希望借此向内容类文化旅游产品转型,无奈两次收购均以失败告终。

几乎同一时间,西安旅游也在试水特色小镇,先后与蓝城集团、大兴集团等企业签约,合作开发奥莱小镇、渭水园花彩小镇、生态颐养小镇等。但合作时长最多不超过6个月,且无一正式动工,最终全部解除合作。

两次重组不成、小镇无疾而终,西安旅游又嗅到了新零售的机遇。

2019年,西安旅游开始向商贸业发力,具体包括尝试与咖啡品牌合作首家沙龙式门店,与便利新零售合作门市“西旅生活馆”,提供生鲜零售、旅游待办等综合服务。

2020年,西安旅游还加入了直播带货浪潮。其在年报中特别提及,直播卖苹果“实现线上销量200余吨”。其发展直播电商的优势之一在于,此前旅行社业务积累下的大量线下客群,便于转移到线上进行转化。因此,商贸业也直接跃升为西安旅游去年“最赚钱”的业务,实现营收1.54亿元,占全年比重高达51.46%。

不过,营收实现1.54亿的商贸业务,其营业成本却也高达1.48亿。这一新业务是否真能成为西安旅游的下一个利润增长点,目前预判还言之尚早。即使盈利,其如何与传统旅行社、酒店等业务之间形成协同,仍是未知数。

都想靠卖卖卖“回血”

但接盘侠去哪儿找?

尽管转型之路漫漫,但对于西安旅游来说,一年来的“花式自救”至少已解其燃眉之急——熬过艰难的2020年。

盈利的旅企中,通过转让股权成功“回血”的还包括三特索道和锦江酒店:

2020年,三特索道实现营收4.05亿元,同比下降40.09%;扣非净利润亏损1.60亿元,同比下降7677.51%。与主业巨亏形成对比的是,其2020年归母净利润达2852.11万元,同比增长105.06%。

三特索道的净利润增长,来源于对崇阳隽水河公司和崇阳旅业公司、贵州武陵景区公司和梵净山观光车公司、柴埠溪公司等股权的转让。其因此获得1.56亿元投资收益,现金流维持在1.35亿元。

锦江酒店同样通过转让不少于10家子公司的股权等方式,实现8.14亿元投资收益,同比增长236.96%。与三特索道略有不同的是,锦江酒店的股权转让,多属于锦江系的资本腾挪,即改善了财务报表、实现轻资产运营,也在锦江系内部盘活相应资产。

不过,并非所有旅企都能靠“卖卖卖”解一时之困。

与西安旅游相比,同样作为地方传统旅企,桂林旅游的自救之路更显艰巨。

2020年,桂林旅游对连年亏损、资不抵债的丹霞温泉公司进行破产清算,取得土地转让收益1769万元;并通过挂牌转让旗下桂圳公司部分资产,取得资产处置现金收入813万元。

包括丹霞温泉公司在内,2019年起,桂林旅游已逐步推进对丰鱼岩公司、桂圳公司、罗山湖旅游公司等不盈利或亏损资产的整合盘活,目前看来,桂林旅游处置的资产多以房产以及不盈利资产为主。更直接地说,相比“回血”,桂林旅游更多是通过是甩卖不良资产来“止血”。

但止损易、“止痛”难。

据桂林旅游此前测算,在丹霞温泉公司破产清算的情况下,对公司2020年净利润的影响额约为-7845万元。包含丹霞温泉亏损在内的实际数据是:

2020年,桂林旅游净利润亏损2.66亿元,同比下降584.30%;扣非净利润亏损3.69亿元,同比下降861.47%。

湖南国资旗下老牌旅企华天酒店,在兴湘集团持续整合的关键期,也面临着由盈转亏的尴尬局面。4月15日,华天酒店披露2020年度业绩快报:

报告期内,华天酒店实现营业总收入5.15亿元,同比减少53.59%;营业利润-5.91亿元,同比减少 8586.17%;利润总额 -5.99 亿元,同比减少 8715.01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-5.13 亿元,同比减少1121.83%。

2020年,华天酒店通过房产抵押,先后向长沙银行、中国银行申请了8000万元和2800万元贷款;

去年12月,其公告称拟转让旗下张家界华天城置业70%股权;

今年1月,又将旗下控股子公司“北京浩搏”进行司法拍卖……

截至目前,上述转让项目的受让方未定,“北京浩搏”也于首次拍卖中流拍。华天酒店同样寄希望于“卖卖卖”,但非核心资产处置接盘方难觅,其一边配合国资整合、一边抵押申请贷款、一边处置旗下资产的处境仍将延续。

危机感不突出

焦虑感也没减少

相比上述地方旅企,两大旅游央企之一的华侨城,“危机感”相对不算突出:

2020年,华侨城全年营收818.68亿元,同比增长36.39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.85亿元,同比增长2.8%;经营现金流212.19亿,同比增长509.01%。

甚至从各项财务指标来看,华侨城总算可以长舒一口气——一是“三道红线”高压下,顺利由“橙”转入“绿档”;二是经营现金流自2017年以来,首次“由负转正”;三是短债比例从29.74%降至19.14%,短期偿债风险有所减轻。

华侨城的相对轻松,一方面源于其作为央企的融资便利,2020年融资成本再次从4.56%降至4.48%;另一方面源于占营收近半的房地产业务,大量的住宅销售带来资金回流。

当然,也包括一部分股权出售。30多家上市旅企之中,华侨城相对安全,但一样没少“变卖家当”:

2020年,华侨城A通过公开市场完成了重庆悦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70%股权、襄阳文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80%股权、太原侨辰置业有限公司60%股权、涿州侨城惠公司50%股权、温州华侨城投资公司51%股权及相关债权等11个项目的转让工作。

联营、合营公司的股权出售等为华侨城带来34.20亿元的投资收益,占利润总额15.62%。股权出售除了能直接补充现金流、带来额外的利润增长外,更重要的是优化项目结构,调整区域布局。同时,据执惠不完全统计,华侨城股权转让项目中以房地产公司居多,也能够助其向“去地产化”的目标加速。

对于华侨城来说,转型的“焦虑感”并非完全没有。自其2015年提出战略转型以来,华侨城“聚焦文旅主业”的进度看似在加快。

比如其对于欢乐谷的更新——全国多座存量项目新增水公园,丰富游客体验;引进屁桃君、B duck等各类IP,弥补其长期以来缺少IP的短板。包括打造以5G技术底层支持的智慧景区等,都是在存量文旅项目上进行产品迭代、助推文旅业务升级的尝试。

此外,聚焦文旅主业这一点,在其土地储备结构中也有所显现。年报显示,2020年华侨城新增的25项土地储备中,17块土地用途为“文旅综合”。包括其去年签约投资的项目中,目标定位及业态规划上,也多以文旅综合体或类似项目为主。

但从另一面看,不少项目中也包含了都市社区、国际社区、生态康养等业态,事实上仍在沿用“文旅+地产”的模式。基于文旅综合项目成片开发的需求,华侨城通过大体量项目的开发建设,做高区域土地价值,溢价卖房、获取商业地产与文旅项目运营收入等收益,基本形成了其“文旅+商业+住宅”的地产模式。

而也正因旅游地产相关收益纳入其旅游综合业务收入中,营收金额与比例具体如何,目前还不得而知。这也牵扯出另一个饱受诟病的话题——文旅相关数据的披露问题。

相比地产项目销售的具体数据,年报中有关旅游业务的信息较少。华侨城仅披露了部分总数据,包括旗下24家景区、24家酒店、1家旅行社、4家开放式旅游区,共接待游客4282.5万人次,恢复至2019年的82%等。但除此之外,更多有关项目运营的细节便再无赘述。

华侨城对于文旅数据的“遮遮掩掩”,原因之一或因其门票、二消等文旅直接相关业务的收益,在整体营收中占比仍不算高。

在华侨城新增的月度数据披露中,文旅业务似乎也少了一席之地,具体项目运营情况、门票收入、接待游客人次等,无从得知。不少股东也表示,少了文旅业务的相关信息,华侨城在资本市场上的估值仍囿于地产模式,文旅的想象空间尚未得到完全释放。

此外,华侨城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平台华侨城(亚洲),10次出售同程艺龙股份也引起关注。

作为华侨城集团的上市投资平台,华侨城(亚洲)旗下股权投资业务中,同程艺龙算是旅游业最相关、最重要的项目之一。2018年,华侨城(亚洲)曾以超过20亿元的总投资额高调入股同程旅游。但其自2020年8月其,前后十次抛售合共5915.44万股同程股份,共计套现近6亿元。

除“回血”用途之外,华侨城此举对其谋篇布局有何帮助?华侨城文旅转型的谋篇布局仍引市场探究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